密蒙花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一位ldquo手艺人rdquo的
TUhjnbcbe - 2022/5/28 13:50:00
临沂白癜风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zzzl/190525/7168767.html

第52期(总第期) .04.12 星期二

一位“手艺人”的启蒙

刘培国

解除两周“静止”后第一次出门,是去山东省陶瓷公司罗主任处为房敏兄代取获奖证书。房敏获得年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高岭杯”第六届全国陶瓷职业技能竞赛总决赛陶瓷装饰工组第一名,很长时间以后这些证书、勋章、绶带才刚刚收到。从罗主任那里拿到这摞证书,至二楼,与市传统产业发展中心主任赵鹏先生晤谈半小时。

其中,赵鹏主任与我谈起杨永善先生的《学手艺札记》,说,朋友向我推荐了这本书,我看了。你看,这么一个大家是怎样深入各个瓷区与大量基层技术人员交流、学习的?淄博的各个陶瓷厂、陶瓷科研机构都留下过杨永善的足迹,值得我们这些人深思啊!

杨永善先生

我想起年杨永善先生对尹干先生的一番评价——我认识尹干已经三十多年了,最初还是从欣赏他的日用陶瓷设计作品开始的,后来经过不断地接融,对他有了比较全面地认识。他为人忠厚老实,淡泊名利,从不显山露水,其实他是一个多彩多艺的人。在日用陶瓷设计中,他善于造型和装饰的整体思考和统筹,所达到的艺术效果是和谐统一的。在艺术陶瓷创作中,他注重形式美的追求,讲求形式法则的运用,在严谨有序的造型中,表现着独特的创意和风格。尹干之所以能够在日用陶瓷设计和艺术陶瓷创作等诸多方面取得很好的成绩,这是和他早年刻苦努力学习,在美术和文化修养方面打下良好的基础分不开的。他的素描、色彩和国画都有很好的根底,而且在立体造型方面有很好的塑造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这对从事陶瓷艺术设计是不可多得的专业素质。我想,尹干的专业成长历程,对青年一代的陶瓷艺术家是应该有所启发的。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他为人为艺的心态,孜孜不倦地学习和工作的精神,以及对创新思维的追求。

杨永善尊重淄博,尊重淄博的同行朋友,他所赞誉的淄博陶瓷大师不止尹干先生一个人。

赵鹏主任的一番话,给了我很大触动。回到学校,立刻上网搜索,买下此书,三日即到,煌煌三十四万字,质朴而精美的精装本。

《学手艺札记》一

读《学手艺札记》,如同阅读一篇篇闲适的散文,朴实无华中透着文化神韵,尤其青少年时期的手艺启蒙故事,激起我阵阵共鸣。我想,这应该是一个手工业产区每一个社会成员的集体共鸣。身处陶瓷、琉璃之乡的人们,一定对杨永善先生的经历感同身受。

杨永善(.4—)山东莱州人。擅长陶瓷艺术、艺术设计。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美术系,毕业留校。现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副理事长,著名陶瓷设计家,国务院学部委员会委员。他从一个普通家庭里出生的小孩,成长为屈指可数的陶瓷设计大家,其成长道路一定具有典型性。

杨永善母亲年轻时代

果然不出所料,杨永善的手艺启蒙是他的母亲。越来越多的人说,母亲是一个家庭的风水,一个家庭的佛,对年轻人而言,这话是耳旁风,对上了一点年纪的人,不能不意识到是个真理。对于中国传统家庭,一个母亲对子女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又是根深蒂固的。观察每一个成功或挫折、幸福或困苦的家庭,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可以说,母亲是一个家庭发展的发动机和舵手。父亲的角色挑大梁,挣钱养家,他把用智慧或者力气换来的钞票往妻子手里一交,无论多寡,剩下全看这个母亲的了。这是很多教育家特别看重女生教育、女子教育、母亲教育的原因。母亲稳定,家庭稳定;母亲智慧,家庭智慧;母亲发愤,家庭便有勃勃生机。

杨永善的母亲年出生在莱州朱桥农村,六岁开始帮助家里做草编(莱州成为“掐辫子”)挣钱,婚后随夫到哈尔滨谋生,生活并不容易,是一位“用手艺劳作支持家庭生存的劳动妇女”。(《学手艺札记》第5页)杨永善童年时候起,就感到母亲在家庭中的作用,是真正的“一家之主”。父亲没有学过手艺,属于随遇而安者,从事勤杂工或店员一类的劳务,工资自然也就很低,家里的生活全靠母亲手工劳作赚钱维持。“她是个有心人,在生活中善于求学,敢于尝试,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她在学手艺和学文化方面的才能,同龄人很少能企及。在我的心目中,她永远是多才多艺的能工巧匠。母亲在我们居住的大院里是有威信的好人和“能人”,似乎日常生活中需要的本事,她都能拿得起来,而且做得很好。邻居们不仅佩服她,而且尊敬她,因为她理解人,还乐于帮助别人。”(《学手艺札记》第7页)她不仅立身行事、不知疲倦,还教育子女“只要饿不死就要下功夫上学读书,要学手艺,要求学问,要成为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学手艺札记》第6页)

杨永善的母亲从小在山东莱州老家农村长大。她的父亲最初是种地的农民,为了改变穷困的生活状况,年轻时到海参崴学厨师手艺,后来成为手艺出众的大厨,赚钱回来给家里盖房子,供给母亲的两个弟弟去读私塾、进学堂。她认为,她父亲用手艺换取酬劳,改善了家里的生活,所以人生在世只要学了手艺,走到哪里都能够生存。那时山东老家重男轻女的思想很重,农村的女孩得不到读书的机会。母亲没能读一天私塾,更谈不上进学堂。她因为要求读书,曾被母亲骂过,心里很委屈,认为太没道理。这是她终生最大的遗憾。

杨永善的母亲虽然没有专门拜师学手艺,但是根据生活的实际需求,自学自悟地练手艺。杨永善认真细数过,家里的一切针线活都是母亲做的,他们穿的衣服和鞋,也都是她一针一线缝制的。

杨永善母亲中老年时代三

母亲在该读小学的年龄,却得不到上学的机会,被强迫缠足,开始学做手艺,开始学做针线活的。最初感到特别痛,坐在炕上坚持着学做活,把心用在学手艺上,痛的感觉会减轻一点。她说,手艺活不复杂,难度都不大,只要用心就能学会,但是要做得精,可是要认真下功夫的。她很看重手艺劳作,她的一生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学和做中度过。她喜欢做手艺活,勤于动手操作,从最初的草编,到后来做多种针线活,无论是“粗活”,还是“细活”,都是充满兴趣来做的,而且能很快地掌握技艺,把活做得很好。她依靠手艺劳作的能力,度过了最艰难困苦的年月。她说自己与做手艺活有缘,从童年开始,就怀着浓厚的兴趣,学会多种草编手艺和手工针线活。成年之后她做过刺绣、编织和成套的被服加工,还在橡胶厂做过胶鞋的加工,都能达到精通熟练的程度。她的手工活计做得比别人都好,得到周围人的普遍称赞,说她有“窍门”。她说没什么“窍门”,不过是她在手工劳作中积累经验,手艺和眼光不断提高,认识逐渐深化,在原来学会的手艺的基础上,稍加改进,形成了她自己习惯的有效的操作方法。

她刚到哈尔滨之初,除去做日常穿的和用的针线活之外,还学会编织样式新颖的毛衣、头巾、围巾和披肩等,很快融入城市手工劳作的环境中。她能看着织造毛线活的画本,很好地织出流行样式的毛线制品,精心的编织很受欢迎,预先定制者络绎不绝。当时她为中央大街的高级服装商号编织时尚流行的毛衣、头巾、围巾,主要供给俄罗斯有钱的妇女,手艺加工费比较高,收入很好,帮助杨永善的父亲撑起了这个家,当时家里因此过了几年衣食无忧的生活。

母亲的手工针线活在大院里备受称赞,邻居大婶们说:凡针线活没有她不会做的,而且做得精细结实。她不仅会做民间传统的衣裤,而且还会加工西式衬衫,做制服裤也很在行,干什么都很像样。实际她是一面做,一面学,认真地看已做成的手艺活,学人家的制作方法。她热心帮助邻居们,还很耐心地讲解和示范,告诉她们平时要留心看人家做成的活,琢磨怎么做的,然后学着做,有两遍就学会了。她认为,手艺活只要用心学,谁都可以做得好,顶多快慢有所不同罢了。

杨永善穿的这身中式外衣,就是陈若菊老师剪裁,自己手工缝制的

她不仅喜欢看手艺好的人做成的针线活,还愿意看人家做的过程,这样可以模仿着、琢磨着学人家的方法。杨永善的母亲不仅擅长生活中普通的针线活,同时还精于细致复杂的刺绣。她曾为刺绣厂加工过供出口的高级绣品,包括宾馆用的枕套和床罩等。她收集有多种刺绣图样,称其为“花样子”,都是用半透明的薄纸描画的,存放在硬纸板夹里。她能根据刺绣物件的特点,自行修改构图,以适应具体大小和样式的需求。她说:“各种针线活,包括高级刺绣和编织时尚的毛线活,虽然比较难做,只要下功夫,没有学不成的。”他们家有一床母亲做的褥子,底面是用许多不同花纹的碎布块儿拼接缝合起来的,每块布都是大小一样的方块形。褥子底面四周用宽边黑布衬托,使中间多种花色的布块看起来整体统一,变化之中求得协调。另外有一件坐垫的底面也是用小布头缝合起来的,花纹和色彩交互变化,视觉效果赏心悦目。

杨永善问过母亲这种手工艺的由来,她说这叫“百衲布”,是在山东老家学会的手艺——先选出质料一样的布块,用稀糨糊刮平,晾干后用硬纸剪样板比着画出大小一样的方形,剪去多余的边,摆开来调配不同颜色和花纹,看起来顺眼之后,先用线简单地连起来,然后再仔细地缝在一起,投洗去耀糊后熨平,即成为完整的面料。民间用来做褥子底面很合适,不但结实,而且美观,铺在炕上,能用很多年。到哈尔滨之后,给人家做针线活,剩下的碎布头舍不得扔掉,日积月累,攒下很多,就可以安排缝制了。

年杨永善到北京上学,母亲知道他对这件褥子很有兴趣,就拿来给带上,他高兴地接受了。虽然离开了家,但躺在母亲精心制作的褥子上,会感到如同在家里一样,也寄托着对母亲的思念。

年6月,杨永善读本科二年级,在河北省邯郸陶瓷研究所第一次陶瓷专业设计工艺制作课实习,实习结束后回到学院,第一件事就是在学生宿舍楼下晾晒受潮的被褥。正巧陈若菊老师骑着自行车经过。她停下来看我这件黑色大宽边的百衲布褥子,很感兴趣,说:“小时候在老家白洋淀,也见过这种拼缝花布的手艺,但都没有像这么好看的。这件褥子面的花布拼缝和布局都很得体,针脚细致,是我看到最好的拼缝花布手艺,你母亲真了不起。”之后,她又若有所思地笑着说:“难怪你的图案作业画得那么精致,我还以为是女同学的作业,看来你是受母亲影响的。”年“文革”开始后,陈若菊老师又提起杨永善母亲做的“百衲布”褥子,并谈了她对针线活的看法:“男人也应该学做针线活,不只是为了生活方便,对培养性格和心气都有好处。”

母亲还能从事居家生活中男人干的手艺活。家里备有常用的工具,杨永善和弟弟的床铺及做功课的书案,都是她带领我用木板加工而成的。家里的小板凳和门上的信箱,也是她动手做的;门窗或家具的抽屉坏了,她随手维修:洋铁壶底漏了,她在家里自己动手焊;连孩子们的鞋底钉掌也会,还会男人的泥瓦匠手艺,拆火墙、清烟道、垒火墙都是她一个人做,家里烧火做饭的炉灶也是她一手砌起来的。她还独自把家里的座钟拆开、擦油再组装起来,仍正时正点。

杨永善黑陶作品

可见,杨永善之所以毕生游艺于工艺美术之间,与母亲的熏陶和影响密不可分。母亲灌输给他三种人生在世的生存方式,一是靠力气,要有一副好身板,有使不完的劲,可以出力气干活挣钱,拉车、挖土方、当搬运工,都能维持生活,但是很辛苦;二是靠手艺过日子,要学会一种有用的手艺,做出来的活比别人要好,挣的钱会比较多一点,日子也就过得比较宽裕些,不至于太艰难,掌握一把好手艺,生活就会有一定保障。有些手艺到人老了也还能做,会比靠力气养家糊口好得多,也不愁养老,生活过得很踏实;三是靠‘学问’安身立命,这就需要上学念书,读中学、读高职、读大学。毕业后当技术员、当工程师,当教授,当科学家,为国家做大事,而且越老越有经验,走到哪都受人尊重。她还说:“手艺要用心去学,当学徒是学手艺很重要的途径。但同样是学徒,手艺还有高低之分,要下功夫学,才能学得精。在平常生活里,只要用心,处处都能学到手艺。要做个有心人,多学点手艺不压人,到用的时候就知道重要了……要记住,靠力气、靠手艺、靠学问过日子,无论走到哪里,生活都有保障,这是正经职业,是对社会有用的本事。”这是她在艰辛的生活经历中的观察,阅读和思考的结果,我觉得是有道理的。

化妆土剔花罐六

杨永善母亲的“手艺观”,取决于她的人生准则,她信奉“天理”“良心”,做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不做伤天害理的事,靠手艺劳作安身立命。做活要尽心尽力,不藏奸,不耍滑;凭诚实处事,不欺骗人,要对得起良心。她相信“报应”,所以她看得远,再苦再累仍坚持不懈,对未来总是充满信心。

细品这些质朴的语言,仿佛又倾听到我们自己的母亲经常絮叨给我们的那些箴言,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啊!没有吃不了的苦,只有享不了的福啊!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啊!艺不压身,才不压人啊!等等。可惜曾经,我们的家庭,我们的学校教育,一度出现过轻视劳动甚至鄙视手艺的现象,这是万万不可取的。从杨永善母亲身上,我们看见了一个中国传统女性的平凡和伟大。正是有这样的启蒙,一代代杨永善式的人物才能永续出现,构成我们传承创新的巨大精神能量,在传统手工业重镇博山,这样的母亲,这样的熏陶弥足珍贵!

其乐融融一家人

(作者为淄博世纪英才外语学校执行董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淄博市散文学会会长)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一位ldquo手艺人rdquo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