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东山寺》
独守千年空对月,
青山作伴少人烟。
旧时书院成追忆,
孤寺鸣钟善结缘。
——千年古刹东山寺——摄影:游心华文字:余美云(虞美人)被授予“中国艺雕收藏文化名镇”称号、柚子飘香的度尾,是我的家乡。度尾的历史文化底蕴源远流长,自然风光秀美独特。砺巴寨、仙公洞、东山寺、双桂岩、岱尖寺,及埔尾宋朝瓷窑址、郑祠、南潮宫、龙井宫、杨泗宫等名胜古迹,声名遐迩,吸引了众多外地游客前来观光探秘。宋朝兵部侍郎、开国候陈谠、通奉大夫工部郎余崇龟、“生在纪家,养在郑家”的明臣郑纪,及名扬中外的画家李耕等,都是本土杰出的人才。本地流传的一句话:“砺巴寨,好寨势。东山寺,好隋桂”,道出砺巴寨和东山寺两处风光的经典之处。与父亲及姐弟等家人曾登上“天梯”,探过“势如苍龙,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的砺巴寨。而与东山寺的一场邂逅,却是在一个风雨交加的日子……
(游心华摄)那日刚好在老家住下陪父亲。早上九点多接到同乡文友卢永芳的邀约,同赴东山寺探幽。暑假的日子过的有一些任性,已然晨昏颠倒的我因一夜未眠,一路上有点蒙。那天正是台风来临日,灰蒙蒙的天,雨势凶猛。勇敢的卢先生顶风开着车,在一条蜿蜒起伏、不是很宽阔的山路上,缓缓“攀爬”上山。
(游心华摄)多处短距离急转弯,上坡的坡度高。我睁着眼睛看,费劲上坡的车头,似一匹仰头提腿正要高跳的烈马。闭着眼睛,却又感觉车子像一条龙,正在半山腰环绕穿行。从山下到山顶的寺,车子似乎是绕着椎形塔缓缓而上,而东山寺,就像是建在塔尖上。上山的这一路上,相对于不慌不忙的卢先生,我其实是胆战心惊的。一直执着、勤恳探究地方风土人情的卢才子,不止满腹经纶,才情横溢。这做事的认真果敢,还有那娴熟的车技,都让人叹服!
“南朝四百八十寺”。三年来,我在各处见到的千年古刹也不少。大部分整修过的寺院,外观金碧辉煌,屋顶上的琉璃瓦灼灼生辉。如东山寺这般土瓦砖墙、原生态的古刹,还真不多见。初见隐在葱茏绿境中的东山寺,朴实无华本真。任风欺雨压,静沐在风雨之中的古刹,坦然地接受大自然对它天长地久的考验。隐在绿洲中的东山寺,看似沧桑、无助,却也另有一份独特的、仙风道骨之韵味,让人回味无穷。
海拔多米、坐落在度尾东峰村境内的东山寺,是千年古刹,也是书院。儒释同舍的东山寺始建于隋代。而现存的东山寺,是清代修建的。但仍保持着明代古建筑的风貌。规模不大,却坐落有致,浑然一体。屋分前后座,前座平屋,后座楼房。面宽七间,深进四间。前面有照墙,天井,两边有护厝。寺内摆设简单。由中国佛教协会原会长赵朴初亲笔题写的寺名“东山寺”匾额,在寺中高悬,很醒目。
寺内还存有三块明清石碑刻字,其中有两块,是皇帝御赐的,均立在石壁上。一块一八三七年的,落款是:赐进士前史科给事中,巡视皇城四门兼管巡浙江戴士衡顿首拜撰,闽仁唐叶伯全精梓书;一块是一八七一年乙已年的,落款是:赐御进士文林郎,奉勅巡按湖广、监察御史柯士芳顿首拜撰,钟山无碍成篆书;第三块是本里举人吴登青、郡诸生李清芬书。碑文内容纯记载寺院重修情况。不提及院塾之事。现为县级文物单位之一。
进入东山寺室内,望着眼前斑驳陆离的旧居,我们仿佛觉得自己已掉进时光的隧道,落在这不属于我们的旧时代。独特的建筑都有着很明显的时代特征。室内砖木结构为主,红柱绿梁,色彩斑斓。踩着老旧的木梯,留下不怎么动听的脚步声,登上二楼。静静地倚着木栏杆,不觉得已浮思缥缈。典雅的建筑风格,对一直有严重怀古情怀的我,有很大的吸引力。踩着木板,此起彼伏的脚步声打断了我的思绪。脚下严重磨损的木板不堪重负,几个人一走动,晃动感很强。一抬头,全是用杉木搭的屋顶,有明显的漏水迹象。瞧,纵是木头、砖瓦,也逃不开岁月这把锋利的刀!长年累月的日晒雨淋,谁都扛不住!木料在老旧朽坏,砖瓦也在变形断裂。
随行的东山讲寺住持释觉凡、东峰村支部书记陈顺珍、主任余开地、乡贤余启寿等人对岌岌可危的寺院现状很忧心。他们有既想整修换木料,又怕不慎破坏寺的原味、废了宝物的顾虑。这让我很欣慰。他们保护文物的意识很强!最怕来个好心的土豪给大把钱,直接叫人推倒重建,毁坏宝贵的文物。好心办坏事会给我们造成无法挽回的大损失。历经风雨,年代持久的物件,是各个时,代发展的见证,更是前人智慧的结晶。学习传承先人高超的技艺和经验,能促进社会的发展。保护文物,是我们的责任。
东山寺,也是“东山书院”。唐朝的智广祖师于此结庵为寺,建栖云窝古刹,不久之后设立院塾。寺内有“文昌”一殿及其两庑,就是当时院塾修书之处。书院的学生所学的书,为《三字经》《四书》《五经》等。塾师因人而教,学习进度各不相同。东山寺从隋朝时期开始办学,隋朝的叶惟胜和尙,龙华寺的开山祖师曾云游至此,与陈开基也曾在书院讲学;书院办学,从唐代至清代,历代断断续续,多为启蒙教育。至宋朝时期,书院名气最盛。唐朝诗人郑露、陈齐曾在书院讲学;宋朝的大儒朱熹,曾在此住院讲学,影响力很大。寺旁一块马嘴石上的“第一山”三个字就是当年朱熹命书童刻的。南宋史学家郑樵曾留宿东山寺,写下《东山采药》一诗:“一掬金丹向晓风,山前草木尽苍茏。读书便是神仙味,更笑行冲问药翁”。郑樵的诗,给东山寺增色添彩,东山寺声名更盛。不止本地,连泉州等地知名人士也纷纷慕名前来求学。
到了清末之后,因新学的兴起,儒学渐驰,东山书院,也就逐渐成为禅林寺。咸通六年(年),东山改为书学院,由智广祖师(建文昌阁)作先生。后为禅师寺学院,兼设恩熟祖师主持讲学,并兼任文武总教练。……近年来,东峰村两委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力挖掘并弘扬东山书院文化,努力让东山寺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东山寺,现既是让群众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基地,也是大家休闲、锻炼身体的好地方。受邀入住东山寺的释觉凡法师,重开法席,名其寺曰:“东山讲寺”,是为正法讲坛。东山书院与东山讲寺并驾齐驱,东山寺,将再谱盛世华章。
“山高隐仙贤,地灵出俊才”。东山寺集天地精华,且隐在葱茏的绿色世界里,环境清幽,空气清新。有让人宁心静气的学习环境,学生勤勉好学,书院又有众名师讲学助力。故,东山书院出了不少的官,仙游西乡平原文教大昌,先后涌现出陈承,杨在尧、陈光义,叶宾、叶传、余象、陈骥、陈丰、姚宗之、陈谠、余崇龟、余元一、郑纪、郑主敬等知名进士。如唐代最先在东山书院读书的杨在尧父子,父亲官任右补阙,儿子官任大理寺丞。宋时的陈谠,为兵部侍郎、封开国侯。余崇龟,官任监察御史和兵部侍郎。姚宗之,任太常博士兼吏部郎中。明朝名盛一时的“东山四园”,即户部尚书郑纪,监察御史李鼎,助学名儒余赐字,国学侍讲曾任国,都是本里人……度尾境内,从乾隆至光绪年间的83次考试,共有个秀才入试。不少人考上县庠生、贡生、举人和进士。可谓是人才辈出。
东山寺内的“文昌帝君”,被人尊为护佑学子的神。很多学子考前来许愿,都说有求必应,非常灵验。听说前几天来此祈愿的厦门游客,有四个大学生考上北大。我也赶紧虔诚地躬身合掌祈愿。错过求功名时期的我,就祈愿我,我们的后代,都能文章盖世,“文武双全”。知识不但能让自己变强大,还能改变自己的命运,为自己和他人造福。我的父亲,在我很小的时候,就一直用“世上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诫句,来鼓励我们这些孩子要好好学习。我猜想,这应是爱看戏的父亲学的一句戏文,虽有偏颇,但鼓励儿女好好读书是好事。特别是,置身于科技发展时代的我们,没有知识,将寸步难行。
隋朝时期,东山寺曾辟为佛门。现寺内的天井中,那棵引人瞩目、枝繁叶茂的桂树,就是隋朝遗留下来的。南宋史学家郑樵来东山寺时,曾赏桂观景并作《东山吟》:“朝阳仍故故,山色异儿时。乌石多零落,青松仅子遗。孰云隋桂古,我谓栖云奇。莫作升沉叹,苍笼自可期”。每年的秋天,一树花开,香满山寺。禅意的寺院因此桂树而显得温馨接地气。特别是花开时节,那树上一簇簇金色的桂花,就像一群群蜜蜂聚在一起窃窃私语。“隋桂”,是东山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这棵神奇的桂树,还因一个美丽的传说,显得更为神秘:据说明朝年间,倭寇入侵。他们在我们的家园里,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搅得民不聊生。某一天,一树的桂花化为密密麻麻的蜜蜂,向着作恶的倭寇扑去。瞬间,就把那些恶人蜇的眼瞎嘴肿鼻大。恶贼人面偕非,*哭狼嚎。桂花化的蜜蜂狠狠地惩罚了那些人面兽心的倭寇,大快人心。自此,人们对这棵桂树极为尊崇,视为“神树”,格外惜护。本就听说过,南朝时期,寺内的一匹泥马曾现身,去寺附近的砺山村偷吃农民的大麦,被村民追打折了一条腿。从此,缺了半条腿的泥马再也没有现身。动人的传说,让隐在深山里的东山寺,光芒万丈,声名遐迩。
(游心华摄)东山寺旁的一处绿丛中,“祖师泉”遗迹犹存。据说唐时东山寺缺乏水源,寺右虽有一线泉,然泉水如泪滴,难以维持日常生活用水。山人请教于智广祖师,祖师随即用禅杖往泉眼一捅,顿见泉水喷发丈余,众人见状大惊失色,忙呼“够了,够了”。祖师便用禅杖一点,口念道:“够吃够用即可”,只见泉水收住喷发,水源变小。也真灵验,从此,该泉水仅够几人吃喝洗漱再无余水。因多种原因,“祖师泉”于十几年前枯涸。
东山寺后,一大片葱茏的衫、竹、松、和茶果等布局有致,绿翠诱人。特别是东山茶,还曾是进贡朝廷的贡茶。传说曾有三位僧人曾在东山寺勤植茶叶,揉青制丹,制作“茶叶贡品”送朝廷,受朝廷封赏,并命此山为“茶岛山”。东山茶岛里有一个个古墓,墓碑上刻着“明”字,下刻三个僧人的名号“禅僧始祖石梅春公、东山高田祖塔、长徒南江福公”。
东山素有“百景之胜”。一进山,就被绿意盎然的山色笼罩着,清凉舒畅。一路上轻风拂面,绿染双眸,涤净心尘一身轻。你若是登上“小尖岭”面东远眺,望不到边的大海能让你的视野开阔,更能让你的心胸如大海一般宽阔。俯瞰山下,看那绿野与村庄如一幅色彩丰富的油画;你若是登上“弧蒂头”,东望书峰、社硎;西眺飞鸽岭、永春湖洋;南向大济、城关的木兰溪;北仰西苑,凤山……连绵的琼山,无尽的绿野,静谧的村庄、高楼耸立的城市……星罗棋布的万象,尽收入你的眼底。那一刻的你,必定沉醉忘返。还有寺中传奇的隋桂、祖师泉、百二阶、朱熹题字“第一山”、几棵八百年左右的大杜樟、大橄榄树、以及寺西侧的那棵高9·3米,胸径公分,树冠覆盖8米宽,树龄五百年的丹桂等,等着你去“会见”。
一个看似平凡无奇的东山寺,却历史悠久,人才辈出,内涵丰富。东山寺一行让我很震撼!回来的路上,我一直在沉思。大部分的寺庙藏在深山中,是为了让与佛有缘的人,远离俗尘,静心修道!而智广祖师,把书院建在这人烟稀少的东山颠,前来求学之人却络绎不绝,让人很意外!寺高路险,那时候没有车,来此求学之士必定都要步行攀山,身体力行。能坚持经常往来的人,意志力一定很坚强;能在与世隔绝的寺内聆听师诲,心无杂念,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人,一定心静;那个时候的先生就很睿智,教学时懂得对学生采用分层施教,因人而教,而不是按班同进度地学习。学习环境清幽,学生心静、勤勉好学,讲师教学方法灵活、独特,师生同心,配合默契,东山书院才会出了那么多的人才。“吃的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一个人的成功总是要付出代价的!我想,如果东山书院还在办学,现在的孩子,还有几个能耐住山间的寂寞,守清苦的日子?且肯主动上山来求学
来时一阵雨,回时雾满山。在风雨飘摇中的东山寺:进寺前,觉得“您”像一个赤着双脚,头戴竹笠,身穿蓑衣,沉默寡言、倔强而又憨厚的“老农夫”,朴实,却无华;从寺中出来后,忍不住惊叹:原来,“您”是一个华光内敛、极其神秘的“世外高人”。只有靠近,才能发现您的价值!
曾经“藏龙卧虎”的东山书院,现是自然风光独特、人文底蕴深厚而又神秘的东山寺——“养在深闺人不识”!
附东山寺内现存的明代、清代石碑:
作者简介余美云,网名虞美人,美术教师。福建省诗词学会会员、莆田市诗词学会会员、市摄影协会会员、市公益人物研究会理事、仙游作家协会常务理事、仙游飞山诗社社员、仙游蔡襄书画院成员。部分散文作品在人民日报客户端、人民日报市场报网络版中国零距离;莆田文旅、莆田旅游网、仙游电视台、仙游那些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