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蒙花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贵港9个中小学劳动
TUhjnbcbe - 2021/12/1 16:27:00
刘*连现在哪里就诊 http://pf.39.net/bdfyy/zjdy/210617/9073955.html

日前

广西教育研究院公布了

年广西中小学劳动教育活动优秀案例

评选结果

其中,贵港共有9个案例被评为优秀案例

贵港获得年广西中小学劳动教育活动优秀案例名单

一起来看学校优秀案例分享

小学组

《以“趣”激劳习能,以“劳”促能养品——桂平市逸夫实验小学“拾趣园”种养劳动教育实践活动案例》

作者:陈冬寒

工作单位:桂平市逸夫实验小学

桂平市逸夫实验小学种养劳动教育实践活动是一个历时五年的长周期活动,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系统的、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模式的劳动课程,具有良好的参与性和体验性。学校于年开辟了“拾趣园”作为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占地面积约平方米,同时开设蔬菜瓜果种植、水产养殖、耕种水稻、种养西山茶、种植中草药五门种养劳动教育实践活动课程。目前,学校参与劳动实践活动课程的是3—6年级学生,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实践基础和动手能力,学生的小组合作习惯已初步养成。《探索植物奥秘,悦享劳动快乐》作者:何华声工作单位:贵港市达开实验小学贵港市达开实验小学在教学楼的楼顶规划了“红领巾种植基地”,总面积多平方米,一共划分为39块,学校共39个中队,为每一个中队提供一块责任地,让每个队员参与种植活动。通过结合综合实践课教材,利用“红领巾种植基地”,让学生们有机会走出课堂,走进“田间地头”开展实践活动,进行劳动教育。

学生是基地的主人,在动态实践中,他们的思想、行为、习惯、品质得到了养成锻炼,学生们在劳动中了体验劳动带来的快乐。通过亲自动手栽培植物并对植物进行管理和养护,让他们体会到整个过程的艰辛与快乐,从而树立“劳动最光荣”的思想。

PBL理念下劳动课程研发《小小农艺师——表正秋实园学农研学活动课例》作者:叶敏陈晓红*晓*春燕洪伟燕徐婉丽于昌凤吴晓芸张雪健工作单位:桂平市西山镇中心小学

桂平市西山镇中心小学的PBL项目化实践活动,是将学校提出的创新教育特色环境与劳动教育相结合,定位于未来农业,设计并建设一个实景智慧农场。

学生通过前期的学习、调查测量、规划设计等,利用劳动课时间,以小组合作形式打造本班的劳作基地,并进行现场展示介绍。PBL理念下劳动课程研发《小小农艺师——表正秋实园学农研学活动课例》是立足于当今农业科技发展题材和背景下,结合农业文化发展、农业技术发展,融合科学、语文、信息技术、艺术设计等的课程。

《劳动教育课程化劳动实践日常化》

作者:*燕娟

工作单位:贵港市港北区庆丰镇覃山小学

港北区庆丰镇覃山小学把劳动课程纳入校本教研和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师生共同开垦的劳动实践基地总面积5亩。

劳动实践基地的建设为学校少先队员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劳动实践教育平台,让少先队员们通过种植实战活动,体验劳动的情趣、乐趣、志趣。

覃山小学利用农村独特的自然环境条件,开展劳动教育活动,建立完善的劳动教育活动体系:一是劳动教育与多学科相融通、相渗透;二是劳动实践校内外相结合,使劳动实践日常化;三是创建了校内“三园”(即花园、果园、菜园)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和“红领巾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四是切实有效的评价助推了新劳动教育的实施。

《手工编织——龟粽》

作者:董华英

工作单位:贵港市覃塘区蒙公镇廖瑞小学

覃塘区蒙公镇廖瑞小学依托当地浓厚的竹编文化底蕴,收集了当地早年间村民的一些生活劳动用品,如织布机、编织草帽模具、各类竹器和生活生产用的水车、水斗等,创建编织文化室,确定了“编织中国梦,编织自信人生”的主题,开设手工编织课程,让学生练习编织菜篮、果篮、龟粽等手工品。

学校的编织文化室中有许多编织品,张贴有草帽等编织品的制作流程图,学生能直观地观察和感受到编织品,为开展编织课程营造了浓厚的氛围,提供了便利的创作空间。

学校制定了“蒙公镇廖瑞小学自信教育课程实施方案”,开设了手工编织课程,为开展手工编织提供了课程保障。课堂上,以谈话式导入,利用网络资源,制作视频、幻灯片,通过电子白板给学生展示和跟学生互动,同时还会邀请村里的编织艺人到学校给学生授课,让学生掌握编织的基本步骤和要领。

中学组

《劳动最美丽,奋斗最幸福》

作者:雷敬谋

工作单位:贵港市覃塘区蒙公民中

蒙公镇民族初级中学先后投入资金,建成校内外劳动基地、校内“那”博物馆(“那”是壮语的读音,意指田地)。“那”博物馆收藏了上百件壮民族祖先的生活生产物品、民俗文化物品。这些物品年代久远,是古代劳动人民勤劳与智慧的结晶,值得后人景仰。

“那”博物馆已经成为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基地,更是劳动教育必不可少的基地。

学校开发“那”文化博物馆劳动课程。博物馆收藏了各式各样的壮族先民生产生活物品,学生们在博物馆里可以学习农具的使用,学习古代农耕文化,学习手工制作。这些工具用具涉及到衣、食、住、行,从播种、浇灌到收割,从粮食加工到食品制作,可谓应有尽有。寻觅先人农耕足迹,体验劳动创造的乐趣,学生们喜欢在博物馆里徜徉,学习农具的使用方法,学习古代农耕文化,感受先人的勤劳与智慧。

学校利用校内外的土地资源,开发了种植课程——“菜篮子”(蔬菜种植)、“粮袋子”(粮食种植)、“钱袋子”(经济作物种植)。菜园占地多平方米,分为若干小块,每个班分得4小块。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种植各种时令蔬菜、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的知识与技能。

学校围绕“五育并举”的素质教育要求,深挖本地特色资源,开发特色劳动教育课程。积极撰写劳动教育校本课程,目前已公开出版了《书香壮园》一书,详细介绍了壮族的生活、生产方面的文化,有利于学生直观、深入地了解壮族先民的生存发展历史,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优秀文化。

《五色饭的蒸制》

作者:韦立

工作单位:贵港市覃塘区樟木民中

覃塘区樟木镇民族初级中学依托本地浓厚的“壮族三月三”文化底蕴,以“五色飘香壮美乐章”为主题,以“壮族三月三”活动为契机开展五色饭蒸制比赛活动,激发学生劳动兴趣和热情,将劳动知识灵活运用于社会实践活动,从而使学生自觉积累劳动知识,增强学生的自主劳动意识、竞争意识和劳动技能的提高,实现知行合一。

活动期间,学校会邀请民间老艺人传授五色糯米饭原始的制作方法和技巧,将五色饭制作作为校本教材进课堂。

同时,还利用课堂教学主渠道开展主题教育,介绍“三月三”的来历、民俗、美食、经典的故事等,让壮乡儿女在享受传统美食的同时学会孝道和感恩,让民族文化教育走进课堂,进而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

学校购置了28套完整的蒸制五色饭用的炊具。活动前夕,各班派出人员对炊具进行清洗、检查及修缮等,为第二天的活动做好前期的准备,切身体会劳动成果来之不易,学会珍惜劳动果实,从而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统筹安排活动事项的能力。

各班级组织学生到学校劳动基地采摘用于熬制五色汁液的枫叶、密蒙花、红蓝草等植物,然后进行清洗、舂、炒、熬制等程序,这一过程,学生真正学会和体验五色饭的制作程序、方法和技巧,锻炼了动手能力,提高协调合作的意识及体验共同劳动的快乐。

《寓劳于教,圆梦中国》

作者:丘伟锋

工作单位:贵港市港北区大圩镇第一初级中学

港北区大圩镇第一初级中学为了促进学生开展勤工俭学,在年初,建立了规模宏大的勤工俭学生产基地,承包了寻杨村和上莲村的亩山地和亩金碑水库,进行林、果、茶种植综合开发,建立大农业经营开发示范点。

学校开展的劳动教育课程共涵盖了四个项目:中华蜜蜂养殖、松树种植与护理、花生种植及玉米种植。该课程使用自治区统编的农村实用技术教材,每周授课时数不少于两节,其中一节为劳动实践课。

学校经常聘请专家和技术人员到学校进行职业技术知识方面的教学和职业教育师资的培训,提高了职业技术教育的质量。

学校还成立课外活动小组,开设职业技术选修课,拓宽职业技术教育的学习和活动领域。

随着职业技术教育的深入开展,学校勤工俭学生产基地的效能在向职业教育和创业教育转化,以育人为本。

高中组

《劳动追梦,硕果飘香》

作者:潘标全

工作单位:贵港市覃塘区石卡高中

石卡高中因地制宜开辟“香硕园”劳动实践基地,园地分成3个学生劳动实践区和1个教师劳动实践区,共分为个小块,每个班级和科组都能分到2—4块菜地,按春夏秋冬四季种时令果蔬,学生亲自参与种植蔬菜,为农作物松土、施肥、除草等劳动。

学校还独立开设劳动教育课程,每周每个班级都安排有一节劳动课,时间不少于一课时,安排各班班主任担任劳动教育课教师。

“劳动追梦,硕果飘香”劳动教育活动探索了劳动教育与学科教学有效融合的新路径,构建科学合理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有助于培养具有劳动能力、过硬本领、责任担当的时代新人。

▍内容来源:贵港教育

▍编辑出品:贵港市精神文明办贵港新闻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贵港9个中小学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