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是安全的吗?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至少应从以下几方面寻找答案:
1、是药三分*这是最普通的认识,也是基本正确的认识。药品毕竟不是食品,就算是食品常年食用也会出现一些致病的症状,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偏食”所致,偏食可以导致某一元素或营养的过多或过少,从而引起症状,也可能是某一元素的过多或过少引起身体某些功能的改变,从而导致易致病的亚健康状态。所以食品也有一定的“偏性”,利用好这个偏性而有目的的食用,就是我们常说的“食疗”,如吃芹菜降血压、吃木耳防治心脑血管病等类似。但食品毕竟不是药品,所以安全性很高,但疗效不明显。
这样我们就从食品可以发现或推断,有“偏性”的食品可以疗病,而中药治病的本质与食品的偏性是完全一样的(所以我们常说“药食同源”),只不过其“偏性”更强,也就是药效更强,更明显。说到中药,古时有“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的说法。所以古时候把“药”称为“*”,就是这个意思。当然这里的“*”其实主要指药物的“偏性”,可以理解为比之于食品其“偏性”是很偏或极偏的情况。
从中医的角度讲药物治疗就是“以偏治偏”。其实不管是什么药品,西药、中成药、中草药都会有这种情况出现,如VC片,就是以高含量的VC去对抗VC缺乏的问题,所以也是“以偏治偏”的一种。还有那些保健食品,是介于食品和药品之间的一种概念。
由此,从大的方面来讲,药品的安全性低于保健食品,保健食品的安全性低于食品,但对于治疗作用或者说针对特定的病情的疗效来说刚好相反,即药品的效果强于保健食品,保健食品的效果强于食品。
正是因为药物有这种偏性,故“是药三分*”,没有这种“*”就不成其为“药”了,中药安全无*是不正确的宣传行为,所以用药应遵循五先五后的原则,确实疾病需要时,在遵循基本原则的基础上用药“以*治*”,以减少疾病引起的痛苦或尽早康复。
2、您用的真是中药吗?在中药里还有很多名字相似但完全不同科的中药,如木通。在民间,木通科的木通(古称三叶木通)、毛茛科的川木通和马兜铃科的关木通都统称为木通。关木通属马兜铃科,其所含马兜铃酸经研究证明可能引起人体肾脏损害,属“有*”类中药(《中国药典》将有*性的中药分为小*、有*和大*三种)。而《神农本草经》中所记载的木通为木通科的木通,其性无*。因此用错了药引起的*性可不能怪罪到中药的头上。
中药“同名异物”或“同物异名”形象普遍存在,所以我们用药的时候一定要正本清源,医院或药店的渠道购买中药并在专业人员如医生或药师的指导下使用中药,才能确保安全,私自乱用中药往往也会存在极大的风险。
3、您对症下药了吗?这个就是讲的正确使用中药的问题。如果是对症用药,中药的偏性性就表现为治疗作用,哪怕是大*的,如砒霜对于白血病的治疗还有神奇的效果呢。如果不对症,这种*性就会表现为“致病”的作用,那就真的会“中*”了,即便是大补的人参,如用在体格强壮的正常人身上,搞不好还会出人命呢。中医特别强调的就是辨证论治。
4、您是否长时间用药呢?看看日本小柴胡汤事件:日本厚生省于年小柴胡汤改善肝病患者的肝功能障碍之功效予以认可,结果小柴胡汤成了肝病患者治疗首选药物,且贯穿治疗全程,有患者连续三年服用,累积服用了7.5公斤小汤制剂。年3月,媒体披露:自厚生省认可小汤治疗肝病功效以来的两年内,有88名慢性肝炎患者因服用小汤而致间质性肺炎,更有10例死亡。
从中医辨证立场看,小柴胡汤不可能适用于所有肝病患者,也不可能适用于某一患者病程的始终。
这里既有中药西用不辨证论治的问题,也有长期大剂量使用的问题,这两个问题都不是中药本身的问题,而是使用不当引起的严重结果。
5、您的煎服方法正确吗?*性较大的药物,如生附子、生半夏、生乌头、马钱子等,煎得时间长一些可以减少其*性。可以参考如何正确煎煮中药?
服发汗药后即需安卧,服辛温发表药宜盖被取微汗以助之,而服辛凉发表药则不宜捂被。凡服发汗药者,只宜取得通体微汗,不可令人大汗淋漓,以防发汗太多而虚脱(尤其老年人)。具体可以参考如何服用中药才好?
综合以上所述,中药只有在辨证论治、用对药、用对人、用对方法的情况下才是相对安全的,毕竟中药也是药啊!
(注:以上图片均来自网络)
推荐阅读系列科普文章
1、安全用药的“五先五后”原则
2、煎煮中药,您的方法正确吗?
3、服用中药,您喝对了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