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蒙花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中药20方剂10
TUhjnbcbe - 2020/11/13 6:29:00

六、葛根

1.药用来源:豆科植物野葛或甘葛藤的干燥根。

2.性味归经:甘、辛,凉。归脾、胃经。

3.功效:解肌退热,透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降压。

4.主治病证:表证发热,项背强痛(常配伍薄荷);麻疹不透(常配伍升麻);热病口渴,阴虚消渴(常配伍芦根);热泄热痢,脾虚泄泻(常配伍*芩);高血压。

5.用法用量:煎服,9-15g。解肌退热、透疹、生津宜生用,升阳止泻宜煨用。

6.使用注意:无。

七、柴胡

1.药用来源:伞形科植物柴胡或狭叶柴胡的干燥根。

2.性味归经:苦、辛,微寒。归肝、胆、肺经。

3.功效: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退热截疟。

4.主治病证:表证发热,少阳证(常配伍*芩),为治少阳证治要药;肝郁气滞(常配伍香附);气虚下陷,脏器脱垂(常配伍*芪);疟疾寒热(常配伍常山)。

5.用法用量:煎服,3-9g。解表退热宜生用,且用量宜稍重,疏肝解郁宜醋炙,升阳可生用或酒炙,其用量均宜稍轻。

6.使用注意:柴胡其性升散,古有“柴胡劫肝阴”,阴虚阳亢,肝风内动,阴虚火旺及气机上逆者忌用或慎用。

八、升麻

1.药用来源:毛茛科植物大三叶升麻、兴安升麻或升麻的干燥根茎。

2.性味归经:辛、微甘,微寒。归肺、脾、胃、大肠经。

3.功效:解表透疹,清热解*,升举阳气。

4.主治病证:外感表证(常配伍桑叶);麻疹不透(常配伍葛根);齿痛口疮,咽喉肿痛,温*发斑(常配伍生石膏);气虚下陷,脏器脱垂,崩漏下血(常配伍*芪)。

5.用法用量:煎服,3-9g。发表透疹、清热解*宜生用,升阳举陷宜炙用。

6.使用注意:麻疹已透,阴虚火旺,以及阴虚阳亢者,均当忌用。

九、蔓荆子

1.药用来源:马鞭草科植物单叶蔓荆或蔓荆的干燥成熟果实。

2.性味归经:辛、苦,微寒。归膀胱、肝、胃经。

3.功效:疏散风热,清利头目。疏风止痛。

4.主治病证:风热感冒,头昏头痛(常配伍薄荷);目赤肿痛,耳鸣耳聋(常配伍菊花);风湿痹痛(常配伍羌活)。

5.用法用量:煎服,5-9g。

6.使用注意:无。

十、淡豆豉

1.性味归经:苦、辛,凉。归肺、胃经。

2.功效:解表,除烦,宣发郁热。

3.主治病证:外感表证;热病烦闷。

4.用法用量:煎服,6-12g。

5.使用注意:无。

十一、浮萍

1.性味归经:辛,寒。归肺、膀胱经。

2.功效:发汗解表,透疹止痒,利尿消肿。(表痒肿)

3.主治病证:风热感冒,麻疹不透,风疹瘙痒,水肿尿少。

4.用法用量:煎服,3-9g。外用适量,煎汤浸洗。

5.使用注意:表虚自汗者不宜使用。

第四章清热药

一、清热药的含义、性能功效、适用范围、分类以及使用注意

1.含义:凡以清解里热、治疗里热证为主的药物,称为清热药。

2.性能功效

此类药的药性寒凉、沉降,具有清热泻火、燥湿、凉血、解*及清虚热等功效。

3.适用范围

清热药主要用治温热病高热烦渴、湿热泻痢、温*发斑、痈肿疮*及阴虚发热等里热证。

4.分类

(1)清热泻火药:功能清气分热,主治气分实热证。

(2)清热燥湿药:性偏苦燥清泄,功能清热燥湿,主治湿热泻痢、*疸等证。

(3)清热凉血药:主入血分,功能清血分热,主治血分实热证。

(4)清热解*药:功能清热解*,主治热*炽盛之痈肿疮疡等证。

(5)清虚热药:功能清虚热、退骨蒸,主治热邪伤阴、阴虚发热。

5.使用注意

(1)本类药物性多寒凉,易伤脾胃,故脾胃气虚,食少便溏者慎用。

(2)苦寒药物易化燥伤阴,热证伤阴或阴虚患者慎用。

(3)清热药禁用于阴盛格阳或真寒假热之证。

6.清热药

A类药物:石膏、知母、栀子、天花粉、芦根、夏枯草、决明子,*芩、*连、*柏、龙胆草、苦参、白鲜皮,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鱼腥草、射干、山豆根、白头翁、大青叶、板蓝根、青黛、贯众、重楼、土茯苓、熊胆粉,生地*、玄参、牡丹皮、赤芍、水牛角,青蒿、地骨皮、白薇的药性、功效、主治病证、常用配伍、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功用鉴别要点。

B类药物:淡竹叶、密蒙花,秦皮,穿心莲、野菊花、白花蛇舌草、败酱草、大血藤、马勃、马齿苋、鸦胆子、漏芦、山慈姑、半边莲、紫草,银柴胡、胡*连的药性、功效、主治病证、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功用鉴别要点。

第一节清热泻火药

一、石膏

1.药用来源:硫酸盐类矿物硬石膏族石膏,主含含水硫酸钙。

2.性味归经:甘、辛,大寒。归肺、胃经。

3.功效: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煅用:敛疮生肌,收湿,止血。4.主治病证:温热病气分实热证(常配伍知母),为清泻肺胃气分实热之要药;祛暑(常配伍麦冬);肺热喘咳证(常配伍杏仁);胃火牙痛、头痛,实热消渴(常配伍*连);溃疡不敛,湿疹瘙痒,水火烫伤,外伤出血(常配伍*柏)。

5.用法用量:生石膏煎服,15-60g,宜先煎。煅石膏适量外用,研末撒敷患处。

6.使用注意:脾胃虚寒及阴虚内热者忌服。

二、知母

1.药用来源:百合科植物知母的干燥根茎。

2.性味归经:苦、甘,寒。归肺、胃、肾经。

3.功效: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4.主治病证:热病烦渴(常配伍石膏);肺热燥咳(常配伍贝母);骨蒸潮热(常配伍*柏);内热消渴(常配伍天花粉);肠燥便秘(常配伍生地*)。

5.用法用量:煎服,6-12g。清热泻火宜生用,滋阴降火宜盐水炙用。

6.使用注意:本品性寒质润,有滑肠作用,故脾虚便溏者不宜用。

三、栀子

1.药用来源:茜草科植物栀子的干燥成熟果实。

2.性味归经:苦,寒。归心、肺、三焦经。

3.功效: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

4.主治病证:热病心烦(常配伍淡豆豉),为治热病心烦、躁扰不宁之要药;湿热*疸(常配伍茵陈);血淋涩痛(常配伍木通);血热吐衄(常配伍白茅根);目赤肿痛(常配伍大*);火*疮疡(常配伍金银花)。

5.用法用量:煎服,5-10g。外用生品适量,研末调敷。生栀子走气分而清热泻火,焦栀子及栀子炭入血分而凉血止血。

6.使用注意:本品苦寒伤胃,脾胃便溏者不宜用。

四、天花粉

1.药用来源:葫芦科植物栝楼或双边栝楼的干燥根。

2.性味归经:甘、微苦,微寒。归肺、胃经。

3.功效: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消肿排脓。

4.主治病证:热病烦渴(常配伍芦根);肺热燥咳(常配伍天门冬);内热消渴(常配伍麦门冬);疮疡肿*(常配伍金银花)。

5.用法用量:煎服,10-15g。

6.使用注意:不宜与乌头类药材同用。孕妇慎用。

五、芦根

1.药用来源:禾本科植物芦苇的新鲜或干燥根茎。

2.性味归经:甘,寒。归肺、胃经。

3.功效:清热泻火,生津止渴,除烦,止呕,利尿。

4.主治病证:热病烦渴(常配伍麦门冬);胃热呕哕(常配伍生姜);肺热咳嗽,肺痈吐脓(常配伍桑叶);热淋涩痛(常配伍白茅根)。

5.用法用量:煎服,干品15-30g;鲜品加倍,或捣汁用。

6.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忌服。

六、夏枯草

1.药用来源:唇形科植物夏枯草的干燥果穗。

2.性味归经:辛、苦,寒。归肝、胆经。

3.功效:清热泻火,明目,散结消肿。

4.主治病证:目赤肿痛,头痛眩晕,目珠夜痛(常配伍桑叶);瘰疬,瘿瘤(常配伍贝母);乳痈肿痛(常配伍金银花)。

5.用法用量:煎服,9-15g。或熬膏服。

6.使用注意:脾胃虚弱者慎用。

七、决明子

1.药用来源:豆科植物决明或小决明的干燥成熟种子。

2.性味归经:甘、苦、咸,微寒。归肝、大肠经。

3.功效:清热明目,润肠通便。降压。

4.主治病证:目赤肿痛,羞明多泪,目暗不明(常配伍*芩);头痛,眩晕(常配伍菊花);肠燥便秘(常配伍火麻仁)。

5.用法用量:煎服,10-15g;用于润肠通便,不宜久煎。

6.使用注意:气虚便溏者不宜用。

八、淡竹叶

1.性味归经:甘、淡,寒。归心、胃、小肠经。

2.功效:清热泻火,除烦,利尿。止渴,通淋。

3.主治病证:热病烦渴;口疮尿赤、热淋涩痛。

4.用法用量:煎服,6-9g。

5.使用注意:阴虚火旺、骨蒸潮热不宜使用。

九、密蒙花

1.性味归经:甘,微寒。归肝、胆经。

2.功效:清热泻火,养肝明目,退翳。

3.主治病证:目赤肿痛,羞明多泪,眼生翳膜;肝虚目暗、视物昏花。

4.用法用量:煎服,9-15g。

5.使用注意:无。

第二节清热燥湿药

一、*芩

1.药用来源:唇形科植物*芩的干燥根。

2.性味归经:苦,寒。归肺、胆、脾、胃、大肠、小肠经。

3.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止血,安胎。

4.主治病证:湿温,暑湿,胸闷呕恶,湿热痞满,*疸泻痢(常配伍滑石),长于清中上焦湿热;肺热咳嗽,高热烦渴(常配伍苦杏仁);血热吐衄(常配伍大*);痈肿疮*(常配伍*连);胎动不安(常配伍生地*)。

5.用法用量:煎服,3-10g。清热多生用,安胎多炒用,清上焦热可酒炙用,止血可炒炭用。

6.使用注意:本品苦寒伤胃,脾胃虚寒者不宜使用。

二、*连

1.药用来源:毛茛科植物*连、三角叶*连或云连的干燥根茎。

2.性味归经:苦,寒。归心、脾、胃、胆、大肠经。

3.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

4.主治病证:湿热痞满,呕吐吞酸(常配伍苏叶),长于清中焦湿热;湿热泻痢(常配伍木香),治痢要药;高热神昏,心烦不寐,血热吐衄(常配伍*芩);痈肿疖疮,目赤牙痛(常配伍*芩);消渴(常配伍*柏);外治湿疹、湿疮、耳道流脓。

5.用法用量:煎服,2-5g。外用适量。

6.使用注意:本品大苦大寒,过服久服易伤脾胃,脾胃虚寒者忌用;苦燥易伤阴津,阴虚津伤者慎用。

三、*柏

1.药用来源:芸香科植物*皮树或*檗的干燥树皮。

2.性味归经:苦,寒。归肾、膀胱、大肠经。

3.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除骨蒸。疗疮。

4.主治病证:湿热带下,热淋涩痛(常配伍山药),长于清泻下焦湿热;湿热泻痢,*疸(常配伍白头翁);湿热脚气,痿证(常配伍苍术);骨蒸劳热,盗汗,遗精(常配伍知母);疮疡肿*,湿疹瘙痒(常配伍*芩)。

5.用法用量:煎服,3-12g。外用适量。

6.使用注意:本品苦寒伤胃,脾胃虚寒者不宜使用。

四、龙胆草

1.药用来源:龙胆科植物条叶龙胆、龙胆、三花龙胆或坚龙胆的干燥根及根茎。

2.性味归经:苦,寒。归肝、胆经。

3.功效:清热燥湿,泻肝胆火。

4.主治病证:湿热*疸,阴肿阴痒,带下,湿疹瘙痒(常配伍栀子);肝火头痛,目赤耳聋,胁痛口苦(常配伍柴胡);惊风抽搐(常配伍牛*)。

5.用法用量:煎服,3-6g。

6.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不宜用,阴虚津伤者慎用。

五、苦参

1.药用来源:豆科植物苦参的干燥根。

2.性味归经:苦,寒。归心、肝、胃、大肠、膀胱经。

3.功效:清热燥湿,杀虫,祛风止痒,利尿。

4.主治病证:湿热泻痢,便血,*疸(常配伍木香);湿热带下,阴肿阴痒,湿疹湿疮,皮肤瘙痒,疥癣(常配伍蛇床子);湿热小便不利(常配伍石韦)。

5.用法用量:煎服,5-10g。外用适量。

6.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忌用,阴虚津伤者忌用或慎用,反藜芦。

五、柴葛解肌汤《伤寒六书》

组成:柴胡、葛根、甘草、*芩、羌活、白芷、芍药、桔梗、生姜、大枣、石膏。

功用:解肌清热。

主治:外感风寒,郁而化热证。

恶寒渐轻,身热增盛,无汗头痛,目疼鼻干,心烦不眠,咽干耳聋,眼眶痛,舌苔薄*,脉浮微洪。

配伍特点:共成辛凉解肌,兼清里热之剂。温清并用,侧重于辛凉清热;表里同治,侧重于疏泄透散。

第三节扶正解表

一、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柴胡、前胡、川芎、枳壳、羌活、独活、茯苓、桔梗、人参、甘草、生姜、薄荷。

功用:散寒祛湿,益气解表。

主治:气虚,外感风寒湿表证。

憎寒壮热,头项强痛,肢体酸痛,无汗,鼻塞声重,咳嗽有痰,胸膈痞满,舌淡苔白,脉浮而重按之无力。

用法:不拘时服,寒多则热服,热多则温服。

方解:

二活(羌、独活):发散风寒,除湿止痛,为君。

川芎:行气活血祛风,为臣。

柴胡:行气解肌透邪,为臣。

桔梗:宣肺利膈,为佐。

枳壳:理气宽中,为佐。

桔梗、枳壳相配,一升一降,为宣降肺气、畅通气机、宽胸利膈的常用组合。

前胡:化痰止咳,为佐。

茯苓:渗湿以消痰,为佐。

生姜、薄荷:以助解表,为佐使。

甘草:调和药性,益气和中,为佐使。

方中人参亦属佐药,但意义有二:扶助正气以祛邪外出;散中有补,不致耗伤真元。

喻嘉言用本方治疗外邪陷里而成之痢疾,意即疏散表邪,表气疏通,里滞亦除,其痢自止。此种治法,称为“逆流挽舟”法。

加减应用:正气未虚,表寒较甚者,去人参,加荆芥、防风;气虚明显者,可重用人参,或加*芪;湿滞肌表,酌加威灵仙、桑枝、秦艽、防己;咳嗽重者,加杏仁、白前;痢疾腹痛、便脓血、里急后重者,加白芍、木香。

注意事项:方中药物多为辛温香燥之品,外感风热及阴虚外感者均忌用,若时疫、湿温、湿热蕴结肠中而成之痢疾切不可用。

二、再造散《伤寒六书》

组成:*芪、人参、桂枝、甘草、熟附子、细辛、羌活、防风、川芎、煨生姜、大枣、芍药。

功用:助阳益气,解表散寒。

主治:阳气虚弱,外感风寒证。

恶寒发热,热轻寒重,无汗肢冷,倦怠嗜卧,面色苍白,语声低微,舌淡苔白,脉沉无力或浮大无力。

用法:煎三沸,温服。

方解:

人参、*芪、附子:补气助阳。

桂枝、细辛、羌活、川芎、防风:疏风散寒,以解表祛邪。

芍药:合营,起佐制之功。

煨生姜:温胃。

大枣:滋脾生津,合以升腾脾胃生发之气,调营卫而资汗源。

甘草:调和诸药。

加减应用:若证为阳气虚弱而见面色苍白、语声低微、肢冷等,宜加人参、*芪合附子以助阳益气;兼咳喘吐痰者,宜加半夏、杏仁、苏子、白芥子以化痰止咳平喘;兼湿滞经络之肢体酸痛,加苍术、独活祛湿通络止痛。

注意事项:血虚感寒或湿温初起者,均不可使用本方。

三、加减葳蕤汤《重订通俗伤寒论》

组成:生葳蕤(玉竹)、生葱白、桔梗、东白薇、淡豆豉、苏薄荷、炙甘草、红枣。

功用:滋阴解表。

主治:素体阴虚,外感风热证。

头痛身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多,咳嗽,心烦,口渴,咽干,舌红,脉数。

用法:水煎服。

方解:

葳蕤:滋阴润燥,以润肺养胃,清热生津,为君。

薄荷:疏散风热,清利咽喉,为君。

葱白、淡豆豉:解表散邪,为臣。

白薇:善于清热而不伤阴,于阴虚有热者为宜,为佐。

桔梗:宣肺止咳,为佐。

大枣:养血,为佐。

甘草:调和诸药,为使。

加减应用:表证重者,酌加防风、葛根;咳嗽咽干,咯痰不爽,加牛蒡子、瓜蒌皮;心烦口渴较甚,加竹叶、天花粉。

注意事项:外感表证无阴虚者,不宜使用本方。

四、麻*细辛附子汤《伤寒论》

组成:麻*、附子、细辛。

功用:助阳解表。

主治:

1.素体阳虚,外感风寒证。

发热,恶寒甚剧,虽厚衣重被,其寒不解,神疲欲寐,脉沉微。

2.暴哑。

突发声音嘶哑,甚至失音不语,或咽喉疼痛,恶寒发热,神疲欲寐,舌淡苔白,脉沉无力。

配伍特点:表里同治之方易作上下同治之法,乃灵活运用,异病同治之体现。

五、参苏饮《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人参、紫苏叶、葛根、半夏、前胡、茯苓、木香、枳壳、桔梗、陈皮、炙甘草、生姜、大枣。

功用:益气解表,理气化痰。

主治:气虚外感风寒,内有痰湿证。

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鼻塞,咳嗽痰白,胸脘满闷,倦怠无力,气短懒言,苔白脉弱。

配伍特点:散补并行,则散不伤正,补不留邪;气津并调,使气行痰消,津行气畅。

六、葱白七味饮《外台秘要》

组成:葱白、葛根、新豆豉、生姜、生麦冬、干地*、千扬水。

功用:养血解表。

主治:血虚外感风寒证。

病后阴血亏虚,调摄不慎,感受外邪。或失血之后,感冒风寒,头痛身热,微寒无汗。

配伍特点:本方是补血药与辛温解表药并用,故为治血虚外受风寒证之代表方。

第三章泻下剂

一、泻下剂的概念、适应范围、配伍规律、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1.概念:凡以泻下药为主要组成,具有通导大便、排除胃肠积滞、荡涤实热,或攻逐水饮、寒积等作用,治疗里实证的方剂,统称泻下剂。属于“八法”中的“下法”。

2.适应范围

因热结者,宜寒下;因寒结者,宜温下;因燥结者,宜润下;因水结者,宜逐水;邪实而正虚者,又当攻补兼施。

3.配伍规律

若兼瘀血、虫积、痰浊,则宜配合活血祛瘀、驱虫、化痰等法。

4.分类

寒下、温下、润下、逐水和攻补兼施五类。

5.注意事项

(1)对年老体弱、孕妇、产后或正值经期、病后伤津或亡血者,均应慎用或禁用,必要时宜配伍补益扶正之品,以其攻邪不忘扶正。

(2)泻下剂大都易伤胃气,使用时应得效即止,慎勿过剂。

(3)服药期间应注意调理饮食,少食或忌食油腻或不易消化的食物;以免重伤胃气。

第一节寒下

一、大承气汤《伤寒论》

组成:大*、芒硝、厚朴炙、枳实。

功用:峻下热结。

主治:

1.阳明腑实证。

大便不通,频转矢气,脘腹痞满,腹痛拒按,按之则硬,甚或潮热谵语,手足濈然汗出,舌苔*燥起刺,或焦黑燥裂,脉沉实。

2.热结旁流证。属于“通因通用”之法。

下利清水,色纯青,其气臭秽,脐腹疼痛,按之坚硬有块,口舌干燥,脉滑实。

3.里实热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等。热厥属于“寒因寒用”之法。

用法:先煮枳实、厚朴,在下大*,芒硝冲服。

方解:

大*:泻热通便,荡涤胃肠实热积滞,为君。

芒硝:泻热通便,软坚润燥,为臣。

厚朴:下气除满,为佐。

枳实:行气消痞,为佐。

加减应用:气虚者,加人参;津液不足者,加玄参、生地。

注意事项:气虚阴亏、燥结不甚者,以及年老、体弱等均应慎用;孕妇禁用。注意中病即止,以免耗损正气。

二、大陷胸汤《伤寒论》

组成:大*、芒硝、甘遂。

功用:泻热逐水。

主治:水热互结之结胸证。

心下疼痛,拒按,按之硬,或从心下至少腹硬满疼痛,手不可近。伴见短气躁烦,大便秘结,舌上燥而渴,日晡有潮热,舌红,苔*腻或兼水滑,脉沉紧或沉迟有力。

用法:得快利,止后服。先煮大*取“治上者治宜缓”。

方解:

甘遂:攻逐水饮,泻热破结,为君。

大*、芒硝:荡涤肠胃,泻结泄热,润燥软坚,为臣佐。

加减应用:无。

注意事项:平素虚弱,或病后不任攻伐者,禁用本方。

三、大*牡丹汤《金匮要略》

组成:大*、牡丹皮、桃仁、冬瓜仁、芒硝。

功用:泻热破瘀,散结消肿。

主治:肠痈初起,湿热瘀滞证。

右少腹疼痛拒按,按之其痛如淋,甚则局部肿痞,或右足屈而不伸,伸则痛剧,小便自调,或时时发热,自汗恶寒,舌苔薄腻而*,脉滑数。

用法:水煎服,芒硝溶服。

方解:

大*:泻热逐瘀,荡涤肠中湿热瘀结之*,为君。

牡丹皮:清热凉血,活血散瘀,为君。

芒硝:泻热导滞,软坚散结,为臣。

桃仁:活血破瘀,为臣。

冬瓜仁:清肠利湿,引湿热从小便去,并能排脓消痈,为佐。

加减应用:热*较重者,加蒲公英、金银花、紫花地丁、败酱草;血瘀较重者,加赤芍、乳香、没药。

注意事项:凡肠痈溃后以及老人、孕妇、产后或体质过于虚弱者均应慎用或忌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药20方剂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