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三级专科医院 https://myyk.familydoctor.com.cn/2831/schedule/读《医林遗粹》谈湿温病治疗
外感病中要说难治的非湿温莫属,历代名贤在谈到此病的治疗莫不推举三仁汤、甘露消*丹类方,实践中也证明此类方效果尚可。但我在临床中运用总感有不惬意之处,于是总想找到一个完美的,疗效可靠的方子。多年摸索研究下来也未成功,一直未形成一个固定方子,但是对治疗湿温的方法和特殊的用药,却有了深刻的体会。临床运用此法此药,治疗起来却得心应手,疗效超出三仁汤之类。
这些方法准则和具体用药,来源于二十多年前一篇文章,名为《医林遗粹》。这篇文章介绍了一批具有丰富临床经验,却无暇著述而终的四川老中医,治疗湿温的独特经验,非常珍遗。我验之临床,效如桴鼓,示为真秘,未轻易谈过。该文在谈到湿温治疗时,我理解分为二个方面,一是气分治法;一是血分治法。病在气分用燥湿、行气、清热、利尿、开窍法;病在血分用燥湿、凉血、散瘀、透热、开窍法。在气分重在开郁,在血分重在凉血兼开郁,此为**。用药上最有特点,方方不离苍术,真乃一绝,完全超出了寻常用药。燥湿效果验于临床奇佳。
我早年曾于某夏秋际,治一七十多岁住院老妇,高烧不退,诸医束手无策,家属请我一诊。面白,人胖,舌淡苔白腻,脉濡数,头昏沉,不渴,食欲不佳,易呕,大便略溏,乏困无力。各种抗生素和退热剂频用无效,我结合时令,分析现状,断为湿温证。用方:苍术15g草蔻6g萆果6g半夏12g台乌12g厚朴12g石菖蒲15g郁金10g竹叶10g滑石30g生石膏60g炒三仙各10g,一剂热退,三剂痊愈,此疗效令住院医师目瞪口呆。此法此方就是从《医林遗粹》中学来的,当时用苍术,也是考虑再三,想此热证用苍术合适么?但是联想到苍术有化湿发汗作用,对于温热应有好处。平时发烧人,用药一发汗烧就退了,应无恙。故大胆用之,没想到效果出奇的好,比三仁汤快得多。自此,我治疗湿温病一概沿用此法此方,方方不离苍术,几无失手,先贤之经验不虚也。民间中医藏龙卧虎,大有人才,我辈不可等闲视之,应努力发掘继承,以免真经灭绝。下转述该文以飨后学。《医林遗粹》四川省医院李荣光撰写笔者行医五十余年,其间接触了一些学验俱丰的良师益友,诸如张旭明、董雨甘、李文甫、谢毓松、刘德三……。他们在龙泉简阳一带名躁一时,诊务繁忙,无暇著述即与世长辞。兹借有生之年,将诸老治湿温独特的经验整理成章,以充医林一草。案一:湿凝气阻内闭心窍蒋全修,私塾教师,自修医学,兼行医业。壬辰秋,长子天佑抢收水稻,疲劳过度而患感冒,服新加香薷饮、三仁汤、甘露消*丹、藿朴夏苓汤等,病无增损。继则午后高热更甚,且微汗,与重剂白虎数剂,热势下降,但腹满时烦,倦怠,头重如蒙,小便短赤,已匝月。昨早胸腹满闷特甚,小便短涩,未更衣已两日,不食不饥,午后热增,心慌烦,胸窒欲闭,傍晚神识不清,急与紫雪丹、至宝丹,午夜神昏不语,牙关紧闭,家人惶恐,次晨急求救于吾师张旭明,师命余同往。途中言病情经过,至舍望见病者身高体胖,面晦且垢,呼之不应,指针人中、中冲无反应,呈深度昏迷,撬开牙关,舌质淡尖红,苔白腻,呼吸促时缓。脉象模糊,濡缓,胸腹蒸热无汗。言毕,蒋全修曰:“蠢子病情危急,望师抢救,请大胆处方,以希万一。”师言;“病确系湿温无疑,湿性氤氲粘滞,与热相合,难期速愈,观其用药,原属不错,但湿开热化,用白虎当适而可止,过剂则脾胃阳伤,阳伤湿困理应芳香化浊,以祛湿邪,不应以紫雪、至宝阻遇其湿。至宝本属辛凉开窍之佳药,但不易脾胃阳伤之人。湿困痰滞,故有今日之变。薛生白云:“太阳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是言湿温至病之因,又谓:“中气实则病在阳明,中气虚则病在太阴”。患者劳倦伤脾:复加药误,中气更虚。吴鞠通云:”湿热上焦未清,里虚内陷”,这是内陷之因。邪既内陷,故‘神识如蒙’。又云:“湿温六羁,三焦弥漫,神昏窍阻…,大便不下”。故二便不通。薛生白云:“湿邪内盛则舌白…,湿盛则饮内留,而不引饮。阳明之表肌肉也,胸中也,故胸痞为必有之证,四肢倦怠,肌肉烦疼,亦必兼见。脉微为阳尽,缓为湿阻,模糊为湿盛痰阻。综上分析,为湿温后期,里虚内陷,证现三焦,重在脾胃。当用苏合香丸以辛温开窍,通神醒脑。再用苍术、草蔻、草果温运脾胃以化湿,广台乌、油朴行气宽中,运湿以通二便,菖蒲、郁金辛凉同用,以开心窍而复神志,佑*连苦寒燥湿清熱,通草,滑石渗湿利尿,是否有效,服后以观其变。
茅苍术24g草蔻10g炒草果仁10g广台乌10g云朴10g大建蒲15g郁金10g滑石15g通草5g苏合香丸二粒。医嘱:苏合香丸二粒每小时一粒溶化,用温开水慢慢灌下,先开其闭,二粒服后,神志转清,汤剂头煎以水两碗,煨至一碗分两次服,四小时一次。首次服药后半小时至一小时,可能心慌烦躁,此系温开,不要惊恐,少则十分钟,多则半小时微汗出,则神倦,嗜睡,不要惊呼,其自醒,再服汤剂,则病情自然好转。以后衡量湿热轻重再用药,着重理脾胃,不一旬而告愈。案二:人以血为主百病用当归柏合公社以故中医刘德三,年已年逾古稀,百病不离当归,外号人称刘当归,师教曰;人以血为主。故治病首选当归,远近驰名。笔者于~年,医治湿温邪传营血分近二十人,未治愈一人,都经刘老治愈。这些病人我都亲自追访,观其方基本变化不大。供销社龙天明之岳母患湿温,经数医治疗匝月,邀余出诊,观其神倦无力,舌红亮无苔,小便短少色*,脉细数无力,不饮不饥,拟甘寒养阴,方如益胃汤、五汁饮之类。服后津漱不但不复反舌绛干燥无液,拟甘寒咸寒以养阴生津,服后舌红干燥,扪之刺手,毫无湿润,即婉言辞退。后经刘德三老中医医治,三剂立起沉疴,观其处方:当归尾6g红花6g赤芍9g丹皮12g苍术6g竹叶9g桃仁6g通草3g余仿此方治同类病人,去苍术治疗无效。窃思此病津液枯竭,辛燥之苍术如投,必火上加薪,但刘老用苍术量必三钱,效如桴鼓。想必有其奥妙,初用二钱,果然有效,后遇同类病人,舌绛光亮或干燥亦投苍术三钱,果然一剂津回,三剂获效。悟其道理,略有所得,以湿性粘腻重浊,人伤如油入面,病情反复,层出无穷,缠绵难愈。一经入营,舌光亮如镜,或红绛干燥,如与甘寒养阴或咸寒育阴,俱遏其湿,阻其去路,故愈养阴,而舌愈燥,恰犯吴鞠通所云:“润之则病深不解”。细研刘老处方:丹皮、赤芍、桃仁二凉一平,清营凉血,活血祛瘀,佐少许归尾、红花辛温,助活血行瘀之力。湿入营血,只清凉活血祛瘀,湿邪盘踞其中,分毫未能触及,故用入脾胃之苍术,入营血祛风除湿,透邪达外,辛凉之竹叶透其外达,甘淡微寒之通草,清热利湿,导湿从溺外出而解。综观全方,苍术是主药,证之临床,少用或减去则无效。苍术虽燥,但在大队的清热活血凉血药中,不显其燥,但透发之力犹存,能透出营血中之湿,真乃妙用。营血中之湿,非苍术不能祛,湿邪不祛,久必蕴热,故愈养阴,湿邪愈深入,锢结难解,舌亦愈燥,焉能治愈。业医者能学习各家之点滴经验而扩充之,对病人就能早起沉疴。案三:大辛大燥以退高烧年,柏合公社医协主任张某,医治近邻张XX患湿温高热不退,与紫雪丹、牛*丸、犀角地*汤合大剂白虎汤,热势不减,反升到40°C,急请谢毓松老中医诊治,拟方:苍术10g草蔻10g炒草果仁10g广台乌1Og竹叶10g*芩10g滑石30g(布包煎)家属取药时,张XX见处方,很是不满,午后开会即提出异议:病人高烧到40°C,还用大辛大燥之药,病人若死,咎将谁属?晚上谢老谈及此事,谓曰:病者虽高热,是湿遏热郁,午后更甚,且无汗,面垢,神疲,头重如裹,四肢酸楚,小便短赤,食欲全无,不渴不饮,胸痞腹胀,舌红,苔白厚腻,布满全舌,脉象模糊,内闭之症已显。启内闭尤恐不足,还用大剂白虎遏郁其湿,此一误;犀角地*汤之生地滋腻,恰犯吴鞠通之戒,“润之则病深不解,此二误;在湿重热轻、势将内闭之际,不用苍术、草蔻、草果等大辛大燥以开其湿,更待何时?但亦不忘其热,故佐以*芩苦寒燥湿清火,广台乌以行气,气行则湿化,竹叶清热除烦以透热,通草、滑石淡以利湿。如病人心慌特甚,急防内闭,大建蒲必须加倍,这是我多年之经验,不要轻易告人。病人如果认真服下此药,必汗出溲增,明日可步行来诊。果不出所料,次日病者扶杖来诊,张某默然不语。药仅三剂,已转危为安。古道瘦马写于·11·5
三刻拍案惊奇用附子
曾几何时,中医药界掀起了一股“火神热”,一些人大力推崇温阳要药---附子。无病不用附子,且量小非君子,动辄百儿八十克不在话下,俨然附子是一味起死回生,延年益寿的灵丹妙药。临床实践果真如此么?还是说说我自己的实践体会吧。事实胜于雄辩。
我早年习医之时,一直遵守着前辈经验和教科书中,讲解温阳之药附子的用量5-30g,且证对先煎,从未出现过医疗事故。那知“火神派”在社会上兴起,把我也烧得热血沸腾,跃跃欲试。在看完李可老先生的破格救心汤和卢火神的有关妙文之后,也与时俱进,开始大量使用附子。
一日,诊得一老妪,胸闷气短,双下肢水肿,头晕,心悸,脉沉弱无力,舌淡苔白,饮食二便尚可。出方真武汤合五苓散加人参。其中制附子用量为10g,五剂药后,诸证减轻,我觉得效果太慢,离火神派的神奇作用差远了,看来还是思想不够解放,附子量用的不够。所以二诊,制附子直接用到50g,先煎两小时,余药上同。自忖这回绝对一鸣惊人,大见成效,静等佳音。谁知一等就是三个月,这期间未见人影,我以为可能是好了。那知三个月后,病人见了我,说吃了你的第二次药,第二天就心脏病犯了,胸闷心跳,出冷汗上不来气,医院,说是房颤心衰,抢救治疗一个月才出院。说现在不能吃中药了,以后再说。我听后,心中一惊,知果是附子惹的祸,量太大,乌头碱中*了,亏是抢救及时,否则将大祸临头吃官司。此是一刻拍案惊奇。
再看二刻拍案惊奇。年,曾接诊一40余岁男性患者,手持一方,说是外地朋友给开得方,效果很好,叫我给看看他能否服用,具体方药记不清了,只知其中一味附子用30g,我看病人无热象,就予以转抄了药方,并再三嘱咐附子要用开水先煎二小时再和其它药一起煎。病人点头称是,持药而去。谁知第二天一大早,我刚上班,病人就带了几个人,急急匆匆,找到我要昨日开得方子,我也没在意,翻出底方,病人随从一把抢走,外出复印,再归。说:昨天吃了你开的药,差点出了人命。我问怎么回事?答曰:咋天下午吃了你得药,10来分钟,人就头昏恶心,站不住发生体克,医院,诊为乌头碱中*,紧急洗胃抢救。人现在还头晕,你说怎么办吧?明显的要讹钱了,后经协商赔了几干块钱了事。此案细思加追问病人,确实是附子量大中*,按说30g不算大,但是病人自做主张,为了省事,将五剂的附子量,共g一起煎,计划分五次兑服,那想到一次服后就出问题了,不管怎么说还是量大惹的祸,应引以为戒。此又一惊也。
三刻拍案惊奇。还是在治疗一例50多岁的妇女,糖尿病患者,兼有腰腿痛,舌淡苔白腻,脉沉,余无它证。处方桂枝附子汤合肾着汤。其中制附子用了30g,服后二天,病人打电话告诉我吃完药后,头晕,胸闷气短上不来气,问还继续吃否,我听后告之,停服剩下的药。一周后再诊,说停药后胸闷气短好转。此乃迷途知返,故未能酿成大错。
前几年,在“火神热”的影响下,实践了一段时间大量用附子,少则30g,大则g,受益少,出事率很高。有时搞得自己心惊肉颤,大量附子开出,常是几乎夜不得安宁,生怕出事。尽管也有效果不错的,但是事故率这么高,哪有“火神派”们用附子的愉悦心情,也未见什么突出的神奇疗效。
在此,我没有否定附子作用的意思,只是对大量无限制的使用,提出自己的看法。一定要慎重,对证。尽管发生了这么多不愉快事情,我临床上还是常用附子,但坚持的原则是小量起步,逐渐递增。实践证明这是安全可靠的。后仔细反复阅读“火神派”的领*人物卢宗汉的文章,发现其言行不一,说得是大量无限,扶阳抑阴用附子,可是他的一段时间病案统计,用的附子并不多,看来他也怕出事。其自释附子质量不过关,胆巴盐太多,故不用,纯粹是无稽之谈,难道市上就无合格的附子?标新立异,哗众取宠可以,但不能遗害后学,祸及社会。附子大量使用危险多多,得不偿失,应该引起注意。
古道瘦马写于·9·22
谈谈我的学医方法
自从开了搏客与空间写了一些有关中医的文章,深受广大爱好中医者和年青中医师的喜欢,经常几乎每天都能收到询问怎样学中医,从哪里入手,读有什么书的问题。对此,我很难回答,因为每个学中医的人出身、环境、文化程度、领悟能力都不一样,自然学习中医的方法和路子就不尽相同。所以,我想集中谈谈这个问题,主要是自己怎样学的,不具有规律性,只能作为参考。
回顾我一生的中医之路,我觉得有两点:读书,实践;或曰书本,病号;文雅点说就是:读万卷医书,治万例病人。
我虽说出身在医学世家,自小受到医学氛围熏陶,但是走上中医这条路,完全是靠着自己一点点读书,一例例看病而学成的。
我弱冠时,身为旧*医的祖父就去世了,没有能跟其学到很多知识,青年时期在有限的日子里,仅随着叔父学了些医学常识,而后就是一生的自学。
因上山下乡,从城市来到广阔天地---农村,当上了赤脚医生,面对广大贫下中农的治病需要,怎么办?当时,手中只有一本叔父送我的《赤脚医生手册》,没有老师,没有其它任何医学书籍。从何下手,自古华山一条路,没有别的,但是我有一定的文化知识,试着自学看看,于是开始日夜啃读这本教材,从书中找药方,然后对着病人施治,先治简单的,一点点积累经验。
由于当时西医药品紧张,农村中草药便宜较多,于是又开始学习中医。还是没有老师,就上县城买了两本书。一本李时珍的《濒湖脉学》,一本张仲景的《伤寒论》。似懂非懂的学习起来,同时参考当时唯一发行的一本中医杂志《新中医》。晚上看书,记住几个方子,桂枝汤、小柴胡汤等等,白天就对着病人下药,哪时也不会加减,就是死搬硬套,居然也收到了一些疗效。这小小的尝试,取得的些微成功,令我很是兴奋。
自此,我觉得没有老师也可以学成中医,但是话说回来,有老师指导和师付亲授还是好,能少走弯路,快捷上路。这我是有体会的,我曾因无师指导,读了很多废书,化了很多精力,浪费了很多时间。但是没有办法,在当时的环境下也是一种无奈。在此,我只想说明一点,不具备老师指导的条件下,通过自己看书,亲自实践,一样能学习中医。
关于读书,一定要选好书,会读书。我的体会是学中医最好是先学《中医理论基础》,全面了解中医的基石,其次学好中医方剂学,掌握一二百首基本经典方即可。中药不一定系统学,可以在运用方剂中去体会掌握其作用,我至今没有系统学过中药教材,尽管我有大量这方面的书,仅作查阅。在学好中医理论基础和方剂学后,就可以试着去开方看病。遇到问题多看名老中医医案医话,从中找解决问题的答案。但是名老中医的医案的选取是个问题,有很多医案价值不大,具体看哪些?我不好说,因我看的医案太多,太杂,不适合初学者。我倒觉得有一个思路可供参考。就是从名家大家共同推举的医案入手,在积累了一定临床经验后,按需要自由涉列。
其次下功夫,读好《伤寒杂病论》和《温病条辨》这几本书,最好是天天读,月月读,年年读,特别是其中的方子,简洁实用,效果卓著,无有虚言,人人可重复。这是所有名老中医公认的,我也是这样认识的。可以不夸张的说,学好了这两本书,你就是一个很好的中医了。
总之,从书本中除了要学习好理论知识,还要学好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技能,其办法就是多看名医医案、医话,少看理论专病叙述类书,或者标新立异的理论书籍,这是我的体会。还是我经常说的那句老话,中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经验医学。这经验秘方绝招就在医案中。
关于治病。这方面也是很重要的一环,书读完了就要大胆去实践,不要轻易相信书本,要把间接经验变为自己的直接经验。一年一个医师至少要用纯中医纯中药方法看病3-5千例,只有这样才能掌握中医的治病方法和方药,看的太少无法验证书中知识的正确性,因为书中记载的方药或经验有时只是偶然病例,是个案。这就和汽车修理工一样,车修的多了,车一发动,听一会就知道啥毛病。治病亦是同理,看病看得多了,病人一来,简单四诊,不用太复杂的辩证,就知道啥病,对病下药,又快又准。实践太少,经验不足,就难以理解和掌握中医。因此,读书看病相辅相成,少了哪个环节都不行。初学中医者开始没有太多病号,不要紧,可以先从自己,亲戚,朋友,家人看起,一句话,一定要坚持实践,多看病,舍此别无二法。
古道瘦马写于.9.3
老人便秘莫忘虚
临床上便秘病人比比皆是,尤其是老人更多。在治疗上常见很多人在药店自作主张,买肠清茶,麻仁丸,番泻叶等等。实热的还好,没有什么大的副作用,虚的开始还不错,但是越用越不管用,而且人也越用越虚。其实这是缺乏辩证的误治。这里给大家介绍一种简单的医药方法,很好使,我在临床上常用,血虚便秘的就重用当归,白芍,大枣之类就行。这方面治疗的医案很多,就不举了。刚好看到赵绍琴老中医一篇医话不错,我有同感,就转一下吧,借助名医声望推广医药吧。
老年便秘多属虚证,因虚致实者尤为常见,但有气、血、阴、阳之不同,故治疗亦不能一概而论,仍当辨证论治。有因中气不足,运化失灵,浊气不降而致便秘者,宜益气健脾,方以香砂六君子汤加减;亦有因肺脾气虚,运传呆滞,大便不下者,当以补中益气汤治之。中气得补秘结亦可得通。有血虚阴伤、大便失润之证,此证于临床最为多见,其脉细弦略数,舌淡苔薄,治宜养血益阴,方用四物汤,甚至合二至丸,在临床对此类病人,常用当归一味50克,浓煎频服,其补血润燥之功甚捷。有燥气过盛,津伤便结之证,燥有内外上下之异,老人阴分渐亏,多为内燥,在治疗上除习用麻仁丸、五仁橘皮汤之外,余于此证每用白芍90克,煎汤频饮,多有显效。另外,老年命火渐衰,根蒂不固,也可见肾不纳气之便秘,其常伴小便失禁,脉沉微若无,舌淡嫩苔薄,治以温补命门之火,以桂附参芪为主,另加硫*粉装入胶囊吞服,每服l克,每早1次。(赵绍琴:老年便秘以虚证为多)
浅谈学习医案的一点思路
学习中医不仅要懂得中医理论,更重要的是要掌握方药,因为最后治病有效没效,还是要看方药运用的好坏。掌握方药学徒跟师抄方是很重要的一环节,也是很重要的方法。那么学方药是不是就是跟师抄方一种方法呢?
显然不是。其实很多老中医,尤其是自学成才的老中医,大多是从学习别人医案入手而进的。这是个不化钱,又方便的途径。但是,医案怎么学,确是大有学问的,可以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思想,我这里把我在学习医案中,学习有关药物使用之方法谈一下,不一定正确,权当抛砖引玉。
从医案中学习别人的用药经验,要善于从多例治疗同种病的方药中,提出共同之用药,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