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
午
粽情端午,弘扬传统
端午端,始也。指农历五月五日,亦称端五、端阳、端节、午节、重午、重五、地腊、天中等。这天有吃粽子(角黍)、竞龙舟、插艾悬菖蒲、饮雄*酒、戴香包等习俗。端午节的起源,长期聚讼纷纭。
端午节来源——纪念屈原说
这是流行最久广的说法。《续齐谐记》:“屈原五月五日投汩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汉建武中,长沙欧回,白日忽见一人,自称三闾大夫,谓曰:‘君当见祭,甚善。但常所遗,苦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可以楝树叶塞其上,以五采丝缚之,此二物蛟龙所惮也。’回依其言。世人作粽,并带五色丝及楝叶,皆汩罗之遗风也。”《荆楚岁时记》:“屈原死于汩罗,人伤其死,所以并将舟楫以拯之。今之竞渡,是其遗迹。”
端午节来源——恶日说
自战国至西汉,人们总把五月五口视为“恶月”、“恶日”,这天出生的孩子即为不祥之兆,有“男害父女害母”的说法。故此日必须驱邪除恶,遂有用朱索五色柳桃印为门户饰,作赤灵符着心前,以五采丝系臂,作续命缕等习俗的产生。
端午节来源——夏至说
按节令,五月五日正当夏至之时。此际人们蓄采众药,并蹋百草,插艾为人悬于门户之上,以蠲除*气,又蓄兰沐浴,避邪防病,后渐演为节俗。
端午节来源——吴越民族图腾祭说
古代越族以龙为图腾。为表示他们的“龙子”身份,每年五月五日都要举行一次盛大的图腾祭,将各种食物装在竹筒中或裹在树叶里,扔到水里献给图腾神,同时自己也吃;最后在急鼓声中划着刻画*形的独木舟,在水上竞渡,既给图腾神也给自己取乐,端午节及其各种习俗即由此而来。
另外,汉代五月五日还有纪念介子推、伍子胥、孝女曹娥、苍梧太守陈临等说。有关介子推一事,显然与寒食节来历相混,而其余诸说,仅为地方性习俗,影响十分有限。
与丰富多彩的端午起源说同样,各种不同的风俗习惯至今仍在全国各地流传并延续。然而,无论称谓为何,端午时节所反映出来的意义却是一致的。专家认为,这个节日本是对人身体健康的一种爱护,对生命的爱护。端午时节提倡的是人与自然的调和、平衡,以安然度过夏天。
那么端午节到底该如何养生呢?
起居夜卧早起,养阳气
端午节前后如何才能养阳?《*帝内经》告诉我们要“夜卧早起,无厌于日”!端午期间,日照时间更长,白昼时间更长,所以睡觉应更晚一些,早上起得更早一些。
夜卧十点半之前
虽然说睡觉更晚一些,但是也不能太晚,如果超过11点还不睡,那就不好了。最好是在十点半以前就寝,对夏季养阳气才有益。
早起六点左右
研究发现,早起者通常醒得更快,而且头脑更清醒,能够快速投入注意力要求较高的活动,也不容易犯困,精力更旺盛。
午睡养心
午时是人体“合阳”的时候,此时休息也有利于人体阴阳的转化。夏天养生重在“养生”,而午睡是中午养心的最佳方式。
饮食健脾祛湿,调气血
端午正值一年阳气最盛之时,人们食欲下降,湿气加重,而吃粽子、饮雄*酒能够健脾开胃、祛除燥热,所以这些饮食习俗是很有养生道理的。
吃粽子益气健脾、开胃消食
糯米是粮食中的佳品,具有很好的食疗作用。据“本草”中的药性分析,糯米味甘性平,有益气健脾、开胃消食的作用。
粽子的配料也有很好的保健作用。如小枣、赤小豆、绿豆等具有补血安神、利尿排*的功效,而火腿、鸭蛋*、鲜肉等都是营养丰富的食品。当然,吃粽子也应有所节制,肠胃病患者、糖尿病、老人及小孩不宜多吃。
饮雄*酒解虫蛇*、燥湿、杀虫
在“本草”中对雄*的药性早有记载,雄*性辛温,具有解虫蛇*、燥湿、杀虫功效。
端午节后即进入炎热季节,各种病菌随气温升高而滋生,此时用雄*杀虫解*防病最为适时。
红豆粥健脾养血、利水除湿
红豆又名赤小豆,《神农本草经》中说,“赤小豆可消水肿”。红豆搭配大米更具健脾养血、利水除湿、消肿解*的功效,而且红豆熬成粥,口感更滑润,也更有利于营养的吸收。
端午期间湿热,吃粽子和饮雄*酒能健脾、开胃、解*,还需喝红豆粥来利水祛湿。经常喝点红豆粥可养心生津,对更年期中老年女性尤其有益。民间有赤小豆与薏苡仁一起熬煮煲糖水的夏日喝法,目的也是利暑湿。
运动强身健体,防疾病
端午天气闷热,人体生理气血运行不顺,容易烦躁忧郁、心悸胸闷,还会影响脏腑的功能,亦可导致精神疾患。在日常生活中,“走”是简单易行有效的运动方式,我国传统医学认为“走为百炼之祖”。
选择上午或傍晚锻炼,运动中身体放松、头部端正、目视前方、两臂自然摆动、两腿自然迈步,步幅较普通步子稍大,步速较普通步行稍快,保持精神饱满,呼吸自然有节律。
药浴避湿邪
端午时节正值空气湿热的五月,韵古堂药浴内含有有艾草、密蒙花、透骨草等各种名贵药材。
中医认为,艾叶性味苦、辛、温,入脾、肝、肾经。艾叶能散寒除湿,温经止血,有回阳、理气血、逐湿寒、改善肺功能等功效。所以古语“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喜欢记得来一个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