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蒙花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家风故事诸葛亮的家风家教 [复制链接]

1#

诸葛亮的家风家教

王嘉

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传统士大夫追求的人生理想境界,诸葛亮这位“千古贤相”也不例外。他修身治国平天下的传奇故事和业绩相信读者们大多都已经耳熟能详,可是他的齐家故事可能鲜为人知。诸葛亮三代忠贞贤德,正是因其优良的家风家教使然。

以才德择偶迎娶丑女*氏为妻

中国人历来讲究“郎才女貌”、“英雄美女”,如三国时的周瑜与小乔、吕布与貂蝉,都是传颂千古的标准姻缘。可是,诸葛亮却迎娶了一位丑女为妻,却遭到取笑。《三国志·诸葛亮传》注引《襄阳记》曰:“*承彦者,高爽开列,为沔南名士,谓诸葛孔明曰:‘闻君择妇;身有丑女,*头黑色,而才堪相配’。孔明许,即载送之。时人以为笑乐,乡里为之谚曰:‘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当时,诸葛亮结交的这位忘年交朋友*承彦,很欣赏诸葛亮的人品、学识和志向。当得知诸葛亮在择偶时,就主动对诸葛亮说:我有一位丑女儿,头发*,脸色黑,不过她的才干倒是与你相配。诸葛亮听后居然同意了这门婚事。隆中武侯祠里有一组木版画也展示了这桩著名的婚姻。*承彦的女儿,戏曲里名叫“*月英”。诸葛亮选择一位丑女为妻,不仅在当时被传为笑谈,就是到今天也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

人们觉得很奇怪,史书记载说诸葛亮“身长八尺,容貌甚伟”,用现在的话讲就是:他身材魁梧、相貌堂堂。加之他学问又大,人品又好,有“卧龙”之美称,简直是“钻石王老五”,“高富帅”。为何诸葛亮要娶这样一位丑妻?诸葛亮年轻时“自比管仲、乐毅”,胸怀经世济民之大志,他不愿意自己沉湎于温柔之乡,而需要一个志同道合、对自己有帮助的贤内助。而“才堪相配”这四个字打动了他的心扉,所以当即应允,毅然答应,置邻里的取笑而不闻。

诸葛夫妻相濡以沫,婚后的生活应该是幸福。因为史书上没有关于他有三妻四妾的记载,即使在诸葛亮早年无子嗣的情况下,他宁愿过继哥哥的儿子为子,也没有去纳妾生子。诸葛亮随刘备出山后,一直南征北战,*月英在家里辛勤操持家务,抚养孩子成长。唐代有记载说这位女士才能非凡,绝顶聪明,她曾发明会磨面的木头机械人,帮助自己做家务;北伐时诸葛亮的“木牛流马”就是在*月英的帮助下发明制造出来的。

诸葛亮毅然决然地以才德作为择偶标准,娶了个丑媳妇,但是他却得到一个贤内助。这一决定不但使他一生无后顾之忧,更使他在事业发展上获得了强有力的支持。

三代忠贞严明家教使然

史书中,关于诸葛亮家室以及管教子女的记载不多。他对儿孙后辈的要求和教育只能从他与哥哥诸葛瑾的几封信和两封《诫子书》一封《诫外甥书》中去寻找答案。

诸葛亮对儿子不溺爱,不搞特殊化。他曾在《与兄瑾言子乔书》中说:“乔本当还成教,今诸将子弟皆得传运,思惟宜同荣辱。今使乔督五六百兵,与诸子弟传于谷中。”在信中,他说:“乔儿本来应该返回成都。现在各位将领的子弟都参加执行后勤运输任务,考虑到他应该与大家同甘共苦,现在我已派乔儿率领五六百名士兵,同各位将领的子弟在山谷中转运粮食。”从中可以看出,诸葛亮不但对高级将领子弟一律从严要求,对自己的儿子也一视同仁,毫不特殊。在《与兄瑾言子瞻书》中,诸葛亮写道:“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亲生儿子诸葛瞻出生后,诸葛亮也从不娇宠,从中可以看出他时刻牵挂他的学习和成长,操心他们能否成才,能否成为成就大事业的人。

《诫子书》就是诸葛亮的家训。古代家训,大都浓缩了家训制定者毕生的经历感悟、人生体验和价值取向等方面内容。诸葛亮的第一封《诫子书》短短86个字,蕴含了对儿子的谆谆教诲与殷殷期望,彰显出一个严父、慈父的形象。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是与《隆中对》、《出师表》一样流芳百世的经典文章。

诸葛亮写道:“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他告诫儿子,以心灵的宁静来使自己尽善尽美,以生活的简朴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心灵无欲恬淡,才能使志向明确坚定;心灵的纯洁宁静,才能使思想境界远大宏伟。他还告诫儿子,学以广才,励精治性,珍惜光阴。文中的“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是诸葛亮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的总结,也是他对儿孙的期望和要求,千百年来则成为无数后人的座右铭,直至今日。

严格的家教取得了良好的成效。诸葛瞻成年后品行端庄,当邓艾率魏*攻蜀至绵竹,诸葛瞻率部抵御,不幸战败;但拒不接受邓艾的高官诱降,最后壮烈战死,时年37岁。其子诸葛尚也一同战死,年仅17岁。后人称颂他父子尽忠尽孝,不愧为忠良之后。这正是诸葛亮严明的家教,优秀的家训,培养出的如此优秀的子孙,使得诸葛亮祖孙三代忠贞,名彪史册。

中国历史上高级官员自报家产第一人

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高级官员自报家产的第一人。建兴十二年(公元年),诸葛亮开始了第五次北伐。临行前,他向蜀汉后主刘禅递上了一道奏表,史称《自表后主》。表文曰:“今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意思说:如今我在成都有桑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供给子女穿衣吃饭是富裕的。至于我领兵在外作战,没有别的收入和开销,吃穿费用也都依赖公家,没有另外去从事其他的营生,增加我一分一厘的收入。到我死的时候,绝不使家内家外,有多余的财产,以辜负陛下。史书说:“及卒,如其所言。”诸葛亮是这样说的,实际上的情况也是这样的。他不但家产收入的来源正当合法,而且戒奢从俭,把自己的物质生活降低到普通官吏的水平上,其节俭自律、甘于淡泊的风范令人钦敬。在诸葛亮看来,靠这些薄田桑树,家人勤力其中,就足够子孙衣食温饱了;而他本人在外率*作战,平日随身衣食,都靠官俸开支。就是说,家人能够躬耕自给,自己又有职务薪俸,有这两项收入,全家衣食足矣。

诸葛亮的“申报财产”,对于如今也具有现实意义。衡量一个官员是否廉洁,不是仅看其拥有财产的多寡,还要看其财产收入是否取之有道,看他对待财产的态度及所为是否符合法律道德规范。一个人有了崇高的人生价值取向,无须他人强求,不用外在约束,他就能自觉地以道德节操来节制个人的利欲和物欲,从而在物质生活上清俭自励,同时乐于接受外界的监督,达到严于律己、廉洁奉公的完美境界。

谭良啸长期研究诸葛亮,吴云霞长期讲解诸葛亮,他们深有感触地说,诸葛亮从年轻时就立志,胸怀理想,不沉湎于美色,不为物欲所困;为官后廉洁自律,尽职尽责,竭智尽忠;并以此来治家教子,达到祖孙三代忠贞,先后为国捐躯,令人感动。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人物,诸葛亮从各个方面传递出的向上向善的正能量,令人感佩,给今人太多的教益。

(选自年10月25日《成都日报》)

温馨提示

向毕节市纪委监察局举报有关问题线索方式

请拨打()

网站:登陆毕节市纪委监察局网站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